电影的身体(形式)
梅智理的《神学与电影的关系:彼此丰富的途径》,看此篇文章,作者提出了许多的电影名称。如果笔者和作者看过相同的电影(尤其文艺剧情片),就可以和他产生出共鸣,可惜有许多都是笔者没有看过的。外在地来看,笔者蛮欣赏“李金好”的翻译,文笔的流畅帮助笔者容易阅读。简单带入笔者所要说的,共鸣度在阅、听、看中占有了重要的席位,同时故事的流畅性促使人决定是否要继续阅、听、看下去。
接续以上观点,电影的故事可以从直线式和圆形式角度来分析。直线式的电影,是按故事发展情节的电影,它较能被普罗大众所接受的必备元素(流畅性)。圆形式的电影,虽然它的故事仍有时间性的发展,但故事却有着为某些思想观念作为探讨的表达形式,往往得奖的电影多半属于这一类型(和当地观众的文化、背景、知识产生共鸣,从而进行思想的交流)。拥有着直线和圆形这两大元素的电影一般会得到极高的评价。电影的确是如作者所提到一样是可以引发深度的反省和行动的。而笔者认为要取决于此电影“圆形式”和共鸣度的数值有多少。
电影的灵魂(要素)
本人曾在学院修读过3个月的电影和戏剧研究课程。在市面上的电影的故事中必须要有骨干的中心内容,而把故事推上高潮的钥匙就是“冲突”!一个没有“冲突”情节的故事是平淡的。“冲突”这奇妙的元素(无论是在现实或思想)能够将人推向高潮,也能把人拉到低谷,与圣经所提的“试验”(Test & Prove)和“试探”(temptation)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所以笔者怀疑是否基督徒们都能在虚构与真实、真理和世界混乱之理的“冲突”中,如作者所提般“以谦虚和开放的态度,去处理人一些深奥的问题(在电影里)”吗?未必。
电影的评估
作者对电影好坏的评估,在内容的评估法上是非常好的,也提出了许多见解。但这也是文章最大的问题,他的评估法只有在电影的内容成分上。电影评估法其实也可以在其表达手法上,例如音乐和对白。在电影里,音乐代表了当时人物的心境,而好的电影可以在拍摄的角度(仰角、特写、长角近角等等)表达出戏的重点在何处。好电影的对白可能和电视剧相较之下会较少(电视剧偶尔单听不看画面也可以知道故事的发展),因为画面已经表达了剧本要说的话,演员不必常把故事明明地说出口。另外演员的素质也是非常的重要、电影的商业程度、剪接的节奏。。。。都是评估电影的重要要素。
在表达手法上,我们可以体验到,好的剧本没有好的导演和制作单位是不能成气候的。引用教会的讲道为例子,有时纵然讲道者拥有优异的神学学位、知识、亮光。。。若没有好的恩赐或表达手法,好的讲章就会被糟蹋;反之二者都齐全的,就能称得上是一个好的讲道。
号称“艺术”的电影就属中性??
在戏剧和电影研究中,本人在里头的发现大家都在艺术的训练空间下,常藉着打坐、冥想、新纪元运动等虚幻的音乐,帮助“放空”自己,达致无我状态。好叫自己在忘我、放松的状况下,完全忘记现实情况和个人自尊,进入角色中去演出,在排练中作出许多违反仁义道德的事,如:同性拥抱、接吻、扮演鬼魔的角色等等诡异的行为,最后反而无法走出角色,陷入一段心理的低潮时期。因此在艺术的空间里,并没有特别标榜何谓真理,何谓歪理,一切都只为了艺术,实在荒唐之极。作者在外在角度观看艺术,认为裸体的画是中性的,不能说是含有色情成分,笔者大力地反对(除非他读医科吧)。同样地,在基督信仰的角度来看,没有信仰立场者(无神论)是与失丧者没有两样的,灰色的事不能把它当成是白色。我们在神学和真理上来观看电影,不能只从投入故事里去反思故事的角色内容,也必须走出故事,从扮演者的演绎角度、制片人本身的价值观去分析电影。里外兼修,互相兼顾。有些标榜“艺术”的事物不能太早断定它为中性,一切要查验它的根源是否是正或是处在混乱的情况(好坏参半的情况)。
第一次上你的部落格,篇篇写得蛮不错的嘛。
ReplyDelete《神学与电影的关系:彼此丰富的途径》能借来看看吗?
ok de
ReplyDelete有深度。
ReplyDelete